
(下圖左:那三個綠燈,是陸上颱風警報發布之後,要掛上的。白天本來還會掛旗。不過現在大概不這麼做了?)



其實人類沒有辦法預估一切。七號颱風的超大西南氣流就是一個例子。
所以人應該要敬畏大自然,了解自己的渺小。然後,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,完成一些該做的功課。
台大的教授很誠實的說:如果滿分是一百分,現在人類預估降雨的準確度,其實只有十到二十分。即使再把相同的天氣資料拿在手上,還是沒有人能解釋,為什麼西南氣流提早造成這麼大的災害。
不過,專業人士的聲音,在這次的事件當中,似乎不太受重視。大家只是要讓一股民怨找到出口。氣象局就在這次事件中,成了眾矢之地。
還在唸書的時候,消息理論(Information Theory)的教科書,用底下這個例子,說明這個課程在講些什麼:某一個小島的氣候,百分之九十的日子是晴天,只有百分之十的日子會下雨。當地的氣象局的明日天氣預報,平均有七成是晴天,如果明日預報是晴天,則明天百分之百是晴天。如果預報是雨天,則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是下雨。倘若計算準確率,這樣的預報,有百分之二十的機率,把晴天誤報成雨天。於是一位大學生去應徵氣象局的工作,他說他只要每天都預報晴天,則準確率高達百分之九十,高於目前的百分之八十。如果你是氣象局長,你的回答會是什麼?教科書用簡單的數學計算,告訴大家:大學生的預報,當中的資訊含量為零。而目前的天氣預報,卻有相當的資訊。當然這不過是解釋消息理論的一個例子,不過,很有趣的insight是:預報的意義,不在於準確度,在於其中傳達的資訊量。
可惜媒體只隨口水起舞。沒有多少人認真把這件事用科學的角度討論:我們到底能把雨量預報做到多準?也沒有人思考:氣象預報要提供的是什麼資訊?預報中心主任說:預報的資訊被誤用。他講的其實很中肯。只是媒體不愛聽,老是在"誰批了氣象局一頓"、"預報中心主任看起來多尷尬"之類的話題打轉。
媒體水準之差,就不用在這裏多做描述了。
政治人物更差勁。他們可以完全沒有專業素養,就在電視評論節目中開講,批評起別人。不尊重專業的結果,事情只會做得更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