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作者松原始,京都大學動物行為學博士,專攻烏鴉的行為與演化,博士論文是烏鴉覓食行為的相關研究。松原博士自稱為烏鴉燃燒、為烏鴉著迷,只要跟烏鴉有關聯的事,就不分工作或休假。烏鴉在日本實在太常見,又不是什麼討喜的動物,相對於其他瀕臨絕種的動物而言,想像起來,研究經費應該比較難申請,論文恐怕也比較不容易受到青睞。動物行為學家派翠西亞·麥克康諾博士,在她的名作《別以為你了解你的狗》當中說道:『⋯⋯科學家可以研究露背鯨、塞倫蓋蒂的獅子、剪尾王霸鶲,但你要是想靠研究狗在學術圈成名,那就祝福你了。』研究烏鴉的處境,大概不會比研究狗要好到哪裡。作者甚至說,自我介紹時,每次只要講到研究烏鴉,對方多半會驚訝地說:『烏鴉?是那個烏鴉嗎?』讀了松原博士的大作之後就會同意:會對這種題目全力投入的,果然是個開朗搞笑的專家,否則光是應付別人疑惑的表情就受不了。
整本書充滿了歡樂的氣氛,特別是講到烏鴉覓食行為的那些章節。這也難怪。首先,覓食行為正是作者當年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。再加上鳥類為了飛行的需要,身體必須輕量化,不能一次吃太多,必須少量多餐,於是觀察者總是看到牠們從早到晚不停地吃吃吃。作者很仔細地描述了烏鴉如何享受京都的居酒屋和小料理店的廚餘,如何吃塑膠軟管裡頭的美乃滋,還有烏鴉偷走研究者的麵包的事。甚至連本書的序文,題目都是『為了明天,今天也要吃飽』。想想自己,向來用飲食做為人生的動力,願意為美食而認真工作和生活。對我而言,這真是一本非常適合的讀物啊。
書中其他內容還包括許多以搞笑口吻撰寫的專業知識,例如並沒有名叫烏鴉的鳥(烏鴉不是單一物種。相較之下,麻雀與家燕則是單一的物種)、天下烏鴉並不是一般黑(也有黑白配的)⋯⋯等等。書末的常見問題與回答(Q&A),當中無論正經問題或是搞怪問題,皆附上專業回答。比方說烏鴉可以吃嗎?這與『耶誕節是什麼,可以吃嗎?』用的是同一個哏,因為無論烏鴉、耶誕節、牛軋糖或是年輪蛋糕,在日文裡全都是使用片假名寫的外來語。底下是另一個搞怪的問題。
附錄另有『讀者的烏鴉度診斷』,我很幸運地(?)得到高分。看來只能勉勵自己:『為了明天,今天也要吃飽。』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