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井一二三女士的一系列書籍,一直是我所喜愛的。我所閱讀的新井女士的著作,第一本是《我這一代東京人》。從這本書當中,我認識了東京人眼中的銀座、蘆屋、還有先前所知不深的童謠詩人金子美鈴。因為非常喜歡她的介紹,於是開始了一系列的閱讀。《沒有了鮪魚,沒有了奶油》以及《偽東京》這兩本書,是她從日本人的觀點,介紹了日本的許多社會現象。《東京迷上車──從橙色中央線出發》則是身為東京人的新井女士,以中央線沿線各站,介紹了她心中的東京『個人地圖』。《東京的女兒》則幾乎等於自傳,讓讀者認識了這位出生於東京,長大後在世界各地漂泊,最後又回到東京成立家庭的作家。
讀著讀著,我發現:『寫作』不只是新井女士的專業,也是她個人的心理治療。用中文書寫,可以讓她打開心扉,與讀者談自己的母親與童年,談自己為什麼要漂泊於中國、加拿大、香港等地,又談自己如何受上蒼的祝福而找到真愛。我因為閱讀,好像得到了一位遠方的朋友。
這次,新井一二三女士的新書,談的竟然不是日本,而是台灣。而且,《台灣為何教我哭》一書,內容竟然是以電影《海角七號》為主軸,因此,新書到手之後,迫不及待地閱讀完畢。
這本作品分為三部分(自序與開場、第壹部、第貳部)。第貳部是新井女士在1995至2001年間寫的舊作,是她從前對台灣的印象。第壹部是她因為《海角七號》而到台灣的遊記(主要是南台灣)。新井女士記下了她因《海角七號》而重新認識的台灣。對台灣人而言,閱讀外國人寫的台灣,是很有意思的事。去過的景點、品嚐過的美食、住過的旅館,有許多是自己熟悉的。但也有許多事,平常不會注意,反倒是閱讀了別人仔細的觀察和記錄,才發現:原來在外國人的眼中,這些地方多麼特別。因此,會讓自己想重遊舊地,再一次用不同的視角,看一看熟悉的事物。
最吸引我的,自然是本書的最前一部分:自序《認識一個台灣朋友,等於讀一本小說》、開場《挖掘一段情感的句號──海角七號為何教我哭》、以及置於書首,由大田出版社編輯安排新井一二三女士和魏德聖導演對談的記錄。
書首的對談記錄,我非常喜歡,而且此一對談和其後的自序與開場,同樣是這本書最重要的部分。在新井女士的其他作品出書時,大田出版社也安排了不同人士和她對談。其中有不錯的對談,但也有某些對談者,老實說,我覺得安排得並不恰當。不過,要談《海角七號》,對談者肯定是找魏德聖導演。我讀著魏導和新井女士談『野玫瑰』、談他對原住民朋友的印象、談台南...,感覺好親切,而且,對他的下一部片《賽德克‧巴萊》有更殷切的期待了。至於新井女士寫的自序和開場,我覺得是所有我閱讀過的《海角七號》影評當中,最能打動我的了。她引用Gayatri Spivak的提問『屬下能說話嗎?(Can the Subaltern Speak?)』、引用魏導說的『愛的遺憾、恨的遺憾』,還有她所說的『受傷的情感必須劃上句號』,再再勾動了我的心絃。在讀到『跟自己的歷史和解,對誰來說都是達到心靈安寧的唯一途徑』時,我覺得,這不只是講民族的歷史,對個人的內心世界與自己成長的歷史,也是如此。
於是,我發現,『閱讀』,不只是我的興趣,也是我的個人心靈治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