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 [MathJax]/jax/output/HTML-CSS/config.js

2009/06/20

失控的展開部——我看《東京奏鳴曲》

《東京奏鳴曲》(Tokyo Sonata)是我在飛機上看了兩遍的電影。既然電影名稱叫東京奏鳴曲,就讓我用『奏鳴曲式』來記錄觀影心得吧。

奏鳴曲是一種多樂章的樂曲名稱,奏鳴曲式則是一種曲式結構。鋼琴奏鳴曲多半是三個樂章的鋼琴獨奏曲,其第一樂章大多是快板,這個樂章的結構稱為奏鳴曲式,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:呈式部(Exposition)、展開部(Development)、再現部(Recapitulation)。

東京奏鳴曲 第一樂章
呈示部
 第一主題

東京的一個家庭,身為上班族的父親,因為公司決定在中國使用更便宜的人力而面對中年失業的危機。從這個主題開始,有豐富的故事可以講述

失業的父親繼續每天早出晚歸的日子,失業成了不能說的秘密;
公園裏頭一大群的失業族和遊民,是大家想視而不見卻無法否認的存在;
人力銀行大排長龍,但是職缺卻是諸如警衛、便利商店店員之類的工作;
同樣失業的高中同學,為了僅有的尊嚴,不但每天早出晚歸,而且演技更高超:手機還會定時響起,可以裝做很忙碌的模樣。但是再高超的演技,還是會讓細心的家人識破。
⋯⋯

這些讓我想起今年第一季金融大海嘯最嚴重的時候,竹北的就業服務中心,一大早人潮就已大排長龍的駭人景象。企業是現實的,畢竟它是以營利為目的而存在的機構。有一些企業的用人哲學是如使用衛生紙一般,用過即丟。即使很多公司不同意這種想法,但是在大海嘯來臨時,仍然不得不採取裁員或者放無薪假的手段。

 第二主題
呈式部又分為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。這兩個主題有鮮明的對比。當樂曲進入第二主題時,樂曲會轉到第一主題的屬調。比方說,原本是C大調的樂曲,進入第二主題時,會轉入G大調或者F大調。

樂曲轉入屬調時,可以發展不同的風格、帶來不同的感受。轉調的那一瞬間,聽眾可以得到很奇妙的快感與滿足。同樣的,在電影裏,故事的發展,從父親推進到家庭的每一個成員,調性也由失業的社會現象,轉為描述家庭的框架(和社會體制與威權)、以及自我在這些框架之下的無奈(或反抗)。

小兒子在學校碰到的威權是老師,在家中碰到的威權是父親。老師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學生,學生並不是被尊重的獨立個體。同樣的情形發生在家裏:希望去學鋼琴,得到的卻是父親直接的回絕。於是,小孩變得敏感而早熟,學鋼琴的願望,成了不能說的秘密。至於做為妻子的,已經在生活中感到疲乏無力了,可是做為丈夫的,卻沒有發覺另一半其實需要照顧。然而做為丈夫的,其實也不是萬惡的根源,因為他已經被失業以及求職的困難,弄得焦頭爛額。至於大兒子,晝伏夜出,除了上課,就是在鬧區發面紙廣告打工,恨不得東京來個大地震,把一切震垮。

古典時期的鋼琴奏鳴曲,都很嚴格地遵循曲式。電影當中的日本社會對於體制也嚴格地遵循(現實世界亦然)。此外,古典時期的鋼琴奏鳴曲,在演奏時,多半要求呈式部需要一次反覆。因此,聽眾要乖乖地把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聽兩遍。電影則是讓兩個主題糾纏、對比,以便迎接展開部的到來。

展開部

奏鳴曲的展開部,可以拿任何內容來展開:不論第一主題、第二主題、或是呈式部當中有趣的任何樂句。轉調也完全沒有限制:作曲家愛怎麼轉,就怎麼轉。聽眾只能在樂曲的展開與轉調當中,跟著作曲家一起冒險。

電影當中的展開部則熱鬧了。大兒子決定加入美國大兵、小兒子不能說的秘密被揭穿、父親不能說的秘密則被戳破。兒子與父親衝突、妻子與丈夫衝突。做丈夫的悄悄地接受了百貨公司的清潔工作,卻在工作時,不經意遇到妻子。妻子在最需要丈夫的時候,與丈夫在百貨公司不期而遇。丈夫卻因為暴露了清潔人員的身份,因此落荒而逃⋯⋯。

觀眾跟著坐雲霄飛車。

但是《東京奏鳴曲》的展開部終於失控了。雖然劇本就是要讓一切失控:父親遭車禍、小兒子被關入牢房、母親逃離牢籠般的家、大兒子則被送往中東前線的戰場。但是失控的展開部,讓展開部的後段變得冗長起來。如果做妻子的要在海邊痛哭,就讓她大哭一場吧。像『愛情萬歲』當中的楊貴媚在戲末用力地痛哭五分鐘也不為過。但為什麼她要出去痛哭之前,還想要搖醒身邊的搶匪?同樣的,搶匪也是故事當中可以修剪的部分。固然搶匪是製造衝突與高潮的一條線,結果卻是讓觀眾感到過多的刺激而彈性疲乏,然後覺得這一段故事的發展實在太冗長、太戲劇化,反而和前面緊湊寫實的手法格格不入。

原著據說是著重在父子衝突的,但據說導演和編劇對原著做了相當程度的改動。我相信這一段失控的展開部是出自後者之手,雖然他們的改動應該也讓電影增加了更獨特的戲劇性。有機會再找原著讀看看。

再現部
 第一主題


展開部結束之後,又回到先前熟悉的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。只是這次進入第二主題時,樂曲不再轉到屬調,而維持第一主題相同的調性。音樂上不再強調對比,而是意味著統合與結束。以上稱之為再現部。

小兒子從看守所離開,重獲自由,回到家中。母親在海邊大哭一場之後,看著旭日東昇,決定回到家中。父親幸運地在車禍中沒有受到嚴重的外傷,踉蹌地回到家中。家,在歷經搶匪闖入之後,一切看來紊亂無比。但是就在這個紊亂無比的家中,凡事重新開始。

 第二主題
父親放下了尊嚴,打從心底接受了清潔工一職。小兒子終於去考附中的音樂班了,考試時,彈的是德布西的作品。他的鋼琴彈得真是好啊!尤其是音樂的情感詮釋,真是超齡的成熟。故事在此走向美麗的結束。

我喜歡這部片對社會現象的反思。這些主題、對比、衝突,其實也發生在我們身邊。不知道何時會有優秀的文字/戲劇工作者,會把我們周遭的故事,寫成另一齣『奏鳴曲』?

不過在此還是要以挑剔的標準說明一下:鋼琴演奏是一種需要極端密集練習的複雜性反射動作。就彈奏的技巧而言,從國二開始初次接觸鋼琴,即使是音樂天才,也無法在國三畢業時,俱備高難度的彈奏技巧。德布西,就技巧而言,對於練不到兩年、一天不到兩小時練習的小朋友而言,實在超出太多了。(但音樂性就不是靠反覆練習得來。如果不討論鋼琴演奏的技術性,這一部分是合理的。)

沒有留言:

Lab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