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 [MathJax]/jax/output/HTML-CSS/config.js

2016/10/11

《不平等的審判》

整個法萊斯有超過五百位居民來到死刑現場。他們把鎮上的絞刑臺圍了一圈。死刑過程則是由法萊斯的子爵本人主持。

被告已經在稍早接受審判,並且被宣告犯下了一起殘忍的罪行:她粗暴地弄傷了一個小孩的臉和手臂,並導致孩子的死亡,但是她在審判中卻沒有表示悔意,也沒有向家屬道歉。的確,從被拘禁以來,這個罪人就沒有說過一個字,就連宣布要對她施以嚴酷的刑罰時,她也沒有吭聲:她被判處絞刑,但是在被絞死之前,她要和那個孩子受一樣的苦——也就是把她的頭部和手臂打傷。

當她被帶上絞刑臺,好讓每個人都看到她時,大眾的眼睛裡燃燒著熊熊的怒火。她穿著男人的衣服,負責行刑的人是特別從巴黎找來的。那年是一三八六年,法國北部的人們都期待著這場秀。不過,這位死刑囚還是什麼都不說。

在所有準備都完成之後,圍觀的男人和女人等待著最後一個步驟。相信子爵一定認為,對於這個粗暴的攻擊行為來說,這是正確的處罰方式,因為行刑者完成他的工作、把這位重罪犯的屍體軟趴趴地吊在那裡之後,子爵還下令把這個場景畫成壁畫,畫在鎮上的三一教堂的牆壁上。大約過了三十年之後,亨利五世帶來英國人,把這個教堂的大部分都摧毀了,法萊斯人民又一起修復了壁畫,而且它之後還留存了超過四百年。

雖然壁畫最後還是不在了——教堂在一八二〇年整修的時候把它都塗成白色——不過,我們今天終於知道了為什麼這位死刑囚始終無語。

因為她是一隻豬。

亞當‧班福拉多《不平等的審判》Ch.9 以眼還眼


本書基於心理學和神經科學,討論審判為什麼總是不公平。先前閱讀的《快思慢想》充分提供了相關的基礎知識。最近閱讀的其他書籍,不論是道德心理學的大作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》、或是社會學家執筆的《為什麼常識不可靠》,恰巧都和心理學或是認知科學有關,因此同時提供了不少資料可供參照。在此簡直可以自誇:為了閱讀本書,事前做足了準備。

然而,即使自己早已認為,審判的公正是需要努力追求,而不是理所當然的,在做足了各種事前準備之下,閱讀本書時,仍不免大吃一驚:原來審判如此不公平。以至於讀罷本書之後,讓我想回頭重新翻閱《冤罪論》一書,重新思考當中所提及的『冤罪感』究竟是什麼、如何與本書所提的種種問題達成平衡。

總之,真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好書。

沒有留言:

Lab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