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 [MathJax]/jax/output/HTML-CSS/config.js

2016/08/15

理性只是狗尾巴:我讀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》

據說,喜歡約克夏㹴Nat-chan的是自由派,而喜歡柴犬Shiro的是保守派?


道德是什麼?拿舊國旗當抹布是不道德的行為嗎?一個人偷取藥物以便救助別人是合乎正義的行為嗎?談到倫理、道德或是正義感,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一直是最佳哲學入門書。哲學家用理性思考和邏輯分析,對這些題目做深入的分析和討論,成為專門的學問。

然而,閱讀了道德心理學的大作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》之後,才了解到:正義感或是道德觀,是一種直覺。理性建立在直覺之上,為直覺提供事後的解釋。人類學可以對正義或是道德提供另一種觀點,大腦的生理結構則可以充分說明直覺和理性的相互關係。道德感若是一隻小狗,那麼理性只是被牠搖擺不停的尾巴。

作者強納森・海德特,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,曾任維吉尼亞大學教授,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。本書類似帕波的大作《尼安德塔人:尋找失落的基因組》或是塞勒的《不當行為》,這三本書的內容皆源自作者各自的學術經歷。只是帕波或塞勒的書,描述個人經歷的部分更多,比較接近自傳。海德特的書,雖然談及自己的研究經歷,以便引導讀者理解道德心理學的發展歷程,然而,整本書讀起來,自傳的成分不多,比較接近一般的科普書籍。

海德特在大學時就讀哲學系,進入心理學研究所之後,首次接觸道德心理學。這個學門研究的諸多問題當中,其中之一是:兒童究竟如何日漸明白是非,其中的道德觀從何而來?當時的主流學說是『理性論』,主張道德觀並非與生俱來(例如:三歲的小孩,玩遊戲時,並沒有公平的概念,因此這個概念並非與生俱來),也不能僅僅歸因教養和經驗(在遊戲中,即使大人再怎麼演示,三歲小孩就是無法習得公平的概念)。這個學說認為:兒童要經過一個又一個階段,才會逐漸變成理性的人(小孩成長到五歲時,便逐漸能夠在遊戲當中理解規則)。道德的概念,就在這樣的過程中,漸漸地成型與發展,並且在最後脫離成規、符合理性(『公平』從遊戲或生活當中的規則,轉變成理性思考的結果)。這種過程,就像是毛毛蟲,要經過蛹才會變成蝴蝶。雖然這個學說在當時已相當成熟,但是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質疑之處。其中一個研究,分別在美國和印度做調查。他們拿著一份羅列各種行為的清單,詢問當地的受訪者,其中包括大人與小孩。根據受訪者可否接受這些行為,來比對兩地四群人的道德觀。這個研究發現:有些行為不分地區或是年齡,大家都有相同的看法。然而,另有一些行為,在美國可被接受、在印度卻不能被接受(例如兒子直呼父親的名字、或是排便後沒有換衣服就去煮東西),反之亦然(例如少婦沒有事前告知丈夫,便獨自一人去看電影,於是丈夫警告:下次再發生同樣的情況就要打她一頓。後來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了,於是丈夫打了少婦一頓)。這樣的結果支持某些道德觀受到教養的重大影響,挑戰著理性論。理性論的支持者對此做出反駁(認為這些行為造成傷害,只是傷害的定義因地而異)。為了釐清雙方的論點,作者設計了一個大規模的實驗,羅列各種聽起來相當詭異(主要是讓人感到污穢或是不敬)、但又不會傷害任何人的行為(並且同時向受訪者確認),在三個文化背景相當不同的地方,分別向大人與小孩做調查,詢問這些行為可否被接受。一連串的研究,逐漸發現:倫理道德與正義感,是基於直覺。直覺先出現,邏輯推理在此之後才產生。此後的研究發現,基於直覺的道德感,並不只是在乎傷害或是感受公平與否。如同味蕾能夠感受不同的味道,道德感至少包含關懷/傷害、公平/欺騙、忠誠/背叛、權威/顛覆、聖潔/墮落、自由/壓迫等等不同的『味覺』。

閱讀此書的一大樂趣,在於本書內容與其他各領域的書籍有著密切的連結。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連結了道德的哲學思考,當中包含著各式各樣的理性分析與道德兩難。經由道德心理學的視野,道德兩難得到了合理的心理學解釋。《快思慢想》提供了直覺和理性的心理學基礎, 《不當行為》為道德直覺提供了經濟學的對比。《雜食者的兩難》則是從另一個觀點,解釋人類對污穢的反感情緒,如何在演化的過程中產生。並且解釋了原始部落在飲食與狩獵生活上何以產生各式各樣的成規。另外,作者提到了人類學與道德感的關聯。身為人類但是不太了解人類學的我,發現自己可以好好補充人類學的書單。

讀後另有一個小發現:不同的小狗具備不同的性格特質,可以跟道德感的味蕾一一對應。人們想要擁有哪一種狗,正好符合他們的道德觀。我的約克夏㹴Nat-chan,是一隻個性開朗溫和、心智獨立、樂於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小狗。柴犬Shiro則是一隻忠誠度高、警戒心強、非常服從命令的小狗。因此自由派將會更喜歡Nat-chan(更注重關懷與公平)而保守派將更喜歡Shiro(更注重忠誠與服從),這是小狗教我的另一堂課。

沒有留言:

Lab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