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 [MathJax]/jax/output/HTML-CSS/config.js

2016/10/20

退社了的桐島與求職不順的拓人:我讀《何者》

是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們必須要用短短幾個字來表現自己?臉書或部落格的首頁,要寫得簡單明瞭,讓人一目了然。推特必須在一四〇個字以內。求職的面試則要先從關鍵字開始。只能在有限的篇幅和小到不能再小的照片來描述自己時,該怎麼選擇和取捨用語呢?

朝井遼《何者》


我是先讀了朝井遼的小說《聽說桐島退社了》,之後才看了小說的電影版,以及朝井遼的其他作品,包括《少女不畢業》以及這一本《何者》。《何者》如同《聽說桐島退社了》,是一本很耐讀的小說。反覆讀了幾遍,咀嚼再三而意猶未盡。

《聽說桐島退社了》的男主角桐島,高中排球校隊的第一把交椅,在小說當中從來沒有親自登場。小說當中的人物,各有各的視角。這些高中生,各自以自我為中心,去敘述桐島退社前後的高中生活,讀者跟著他們的視角去認識男主角桐島,可說是作者的巧思。雖然只是高中生,然而在學生之間已經出現了小的群體或者是階層,已然是外頭複雜社會的縮影。人需要存在感、需要被認同,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很微妙:友情和愛情往往摻雜、羨慕或嫉妒也是。高中生之間的這些細膩而微妙的關係,被仔細地描繪下來,成為一部令人贊譽的小說。做為對比,《何者》是第一人稱的小說。小說主角拓人,大五延畢生,延畢的原因,是前一年求職不順利。讀者經由拓人的視角,觀察周遭的每個人:這些人各自擁有好幾件不同的『外衣』。長輩看到的是一面、平輩看到的是一面、熟人觀察到的又是一面。社交網路呈現的則是與真實世界不太一樣的另一面。許多人擁有兩個以上的twitter帳號:公開在外、求職時給他人查閱的是一個帳號,內心世界、某些不適合直接說的話,則放在另外一個帳號⋯⋯。擁有五件外衣的人,是否比擁有四件外衣的人更虛假?為自己包裝的同時,是否破壞了自己的誠實度與人格一致性?這是小說《何者》藉由大學生的求職活動這個題材,試圖觸碰與探討的。將這兩本小說擺在一起,就會覺得:當初閱讀《聽說桐島退社了》所認定的巧思,可能不僅止於巧思,說不定是作者的某種意圖。人要如何認識另一個人(進而認識自己),實在是個太有趣的題目,因此值得用不同的手法一寫再寫。

張維中的導讀寫得很好。至於其他的『深刻推薦』,有些不得不讓人憋住笑意。比起日文版乾乾淨淨的封面,出版社在小說的中文版封面,特別羅列了各方名人的推薦,以及其他一籮筐廣告用語。彷彿他們的目標客群,是看著包裝紙選糖果的小孩。忍不住想對出版社說:貴公司為中文版封面挑選的文案,也就是書名《何者》下方的兩行大字:『那些經過選擇的字句,能夠代表一個人的真貌嗎?』不只適合用在一個人,恰巧也適合用在一本書上。

沒有留言:

Lab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