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早餐,搭配著白飯一起下肚的,是納豆。第一次接觸納豆,是二十年前的學生時代,在某家日式小餐館,和大學死黨,一起點了奇奇怪怪的食物嘗嘗。只記得納豆入口之後,滿口的怪味直衝鼻腔,嚇得當場吐了出來。以後只要有人提到納豆,就會讓我露出奇異的表情。直到這一兩年,戒心逐漸下降,才發覺這個食物其實對歐吉桑而言,滿不錯的。
這世上第一個吃納豆的人,一定面對過雜食者的兩難:新奇的食物,到底能不能下肚。它會不會跟毒蕈菇一樣致命?或是像海參一樣美味?
引用《雜食者的兩難》作者Michael Pollan的說法:如果我們是無尾熊,那麼『食物』的選擇是沒有疑問的:只要看起來像尤加利葉、聞來像尤加利葉、嘗起來像尤加利葉,就是食物。這樣的演化策略,讓無尾熊的腦變簡單、消化系統變複雜。反之,鼠類或人類這樣的雜食動物,什麼都吃,可以避免特定食物絕跡之後就讓物種滅亡的危機。但也冒著吃錯東西喪命的風險,因此會面對『吃』或『不吃』的兩難。雜食動物的腦變得複雜,利於記憶和學習,追根究底,正是面對『雜食者的兩難』的演化策略。更進一步,人類發展出複雜的食文化,包括了飲食的禁忌與規則,讓自己不用餐餐面對雜食者的難題。
然而傳統飲食文化消失、資本主義與食品工業興起,將難題帶了回來。人們到了超市,對於吃什麼、不吃什麼,再次面對兩難。那些看不出原貌的食材已經夠嚴重了,還有更多不知道怎麼來的食品添加物。基因改造的玉米製品可以下肚嗎?選美國牛肉或是澳洲牛肉?
於是作者寫了本書。其中的內容,有的部分如同報導,有的部分媲美冒險小說。有些部分像經濟學、有些像生化科技或生態學的科普文章。最有趣的部分是哲學,讓我回頭翻閱並比對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當中的哲學家們是怎麼處理這些議題的。當然,做為首屈一指的飲食作家,這本書裏也談了三頓餐飲,以這三頓大餐把前述議題串接起來。
身為讀者的我,在閱讀上,正好是個雜食者。閱讀光譜的兩端,從完全基於虛構的小說,至精確描述科學事實的科普文章,來者不拒。百分百愛好飲食文學,如同愛好甜食一般。大腦前額葉特別發達,以至於異常關注哲學和道德議題的相關討論。種種跡象顯示:已經從自然人演化為火星人。火星人快速把《雜食者的兩難》閱讀了兩遍,讀到書本當中精采之處,不禁拍案(例如:居然解釋了為何需要『雞兔同籠』。我總以為那是為了惡整數學不好的小朋友的詭計),以至同班機鄰座的阿伯不時斜眼看過來。
這樣的閱讀雜食者,有沒有所謂『雜食者的兩難』?答案是:有。不過,精神上,這種『白色魔法』是被需要的。白色魔法帶著你進入奇幻世界,喜怒哀樂一番之後,得以輕鬆平靜地回來,面對活生生血淋淋的現實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