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 [MathJax]/jax/output/HTML-CSS/config.js

2011/10/08

獵人與重唱──我看《賽德克‧巴萊》

今天的活動是到電影院複習《賽德克‧巴萊》。第一次觀影時,因為賽德克語和日語的關係,注意力多少得放一點在字幕上。因此,並不是全神貫注地欣賞演員的表現和觀察導演的拍攝細節。再度觀看這部影片,就可以完全不理會字幕,好好把精神放在畫面和配樂上。

觀影人潮不斷。相信大家都希望魏導拍片的資金能夠回本,日後多拍幾部好片。其中也有少數觀眾像我一樣,並不是第一次看這部片。觀看下集的時候,坐在我旁邊的仁兄,看到巴萬‧那威和即將自盡的母親以及其他族人婦孺道別時,哽咽不斷,幫電影多加了點配音。在這世上,情感豐沛的人還是不少的。

對於拍攝困難的鏡頭,這次特別花了精神注意。對於巴萬‧那威躍入水中追逐獵物的那一段,真是感到佩服不已。因此,在看到巴萬‧那威在溪水深處抓住獵物、回頭對莫那‧魯道大喊『頭目,我的獵場在這裏!』時,覺得那一幕真是令人動容。


這次也更仔細地聽了配樂。雖然魏導花錢找到國外的交響樂團擔綱,然而讓我感到內心悸動的,還是人聲的部分,特別是素人們的歌聲。第一次觀影時,莫那‧魯道和已逝的父親的重唱,就深深吸引我。這次再仔細聽了,還是覺得感動。重唱是獵人的音樂,像獵場中,山谷的回聲,重疊在主旋律上。兩個旋律的追逐,意象上,好比獵人追逐著獵物。父親和兒子的重唱,一個是leader,一個是follower,又賦予了音樂以外的深刻意涵:做兒子的,應該追隨父親腳步,接續父親的志業。

無論別人如何評價,這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影片。國外的影評人如果沒看到這些,一定是因為他們看了精簡版。280分鐘的片子剪成150分鐘,本來就會破壞一個完整的故事。

即使看完了第二遍,內心仍舊充斥著亂七八糟的感觸。不論賽德克人是多麼英勇、多麼有耐性的獵人,在大大小小的戰鬥當中展現了多大的膽識(中文字幕一直翻譯成『驕傲』,不過據說賽德克語當中沒有這個字眼),很不幸的,這場戰爭,註定要失敗。打這場戰爭,目的不在勝敗,而是向祖靈展示:這些大小戰役,證明了自己的確符合資格做為『賽德克‧巴萊(真正的人)』。同樣的,魏導拍這部片,打從一開始,就不是為了『票房』的勝敗,而是證明自己是一個真正熱愛這塊土地的電影人。然而,現今所謂科技人,在電子產業當中,和『敵人』廝殺,如果不是為了勝敗───特別是有些戰爭註定要失敗───那麼,目的是什麼?是人生修行必渡的苦海嗎?我得好好想一想。


風是看不見的──我看《賽德克‧巴萊》

2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我覺得那首重唱是整部片最好聽的一首歌,不知道為什麼原聲帶不收錄

叛徒 提到...

Hi, Neco,
感謝留言。
我也是這麼覺得。當初買原聲帶就是為了聽這首的,結果竟然沒有...。

399895

Lab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