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98年,上個世紀的事了。退伍那天,是七月的某個週六。傍晚離開了台北的蟾蜍山營區,搭上台汽(後來的國光號),跟夜景繁華的台北說bye-bye。隔兩天就到新竹的公司報到,成為社會新鮮人。
當年的碩士班畢業生多半是七月入伍,服役一年十個月之後,在五月退伍。我則是在學校多唸了兩年博士班,之後被排在九月入伍,因此是公司當年的新人當中,最後一個報到的數位IC設計工程師。等到我退伍時,其他新人已經在公司內接受了兩個月的IC設計教育訓練。主管陳宣文兄催促著我儘快報到,設法跟上先前已進行將近三分之二的課程。同梯的新人都小我兩歲,他們給我許多幫助,其中我最感謝的是魏智汎 和郭郁斌。要不是主管的指導以及同儕的大力協助,在學校唸信號處理、大學三年級之後就不曾再碰電子學的我,會碰到更多的困難。
教育訓練結束之後,著手進行的第一個設計,是AC97 audio codec的數位電路。AC97是Intel在1997年為個人電腦(PC)音訊所制定的標準規格。符合這個規格的音訊IC可以和Intel CPU正確地溝通,CPU可以經由這顆IC來播音(例如音樂的播放、或是電腦發出的音效)或錄音。PC產業是巨大的市場,每一塊主機板上頭都需要音訊IC,因此當時包括National Semiconductor以及AKM等等,許多知名的IC公司,都極力經營這個產品線。在我加入之前,analog designer胡建國兄已經花了不少時間與精力在研究這顆IC的做法。由於這顆IC需要使用數位信號處理的方式,才能達到AC97音效規格的最低要求,因此我以數位IC設計工程師的身分參與設計,analog designer則是由同期加入的王文祺擔綱,配合的system designer是蘇祝鼎兄,胡建國兄則是以前輩之姿為整個計畫的規格把關。IC選用UMC的0.5μm製程,由於這個市場已有不少強者在其中,有成本壓力,IC必須盡可能使用最小面積。因此,我的第一顆IC,沒有使用standard cell,不論是NAND gate, NOR gate, D flip-flop, latch或SRAM,全都是手工設計,並且自行標訂其中使用的PMOS和NMOS的尺寸。電路當中的所有的邏輯閘,一個一個手繪在方眼紙上,然後交由IC佈局工程師,完全以人工方式佈局(fully layout)。這樣的設計,自然沒有任何輔助設計工具(EDA tool)可以檢查timing violation,因此需要一套做法,在設計層面保證不會出錯(design guaranteed)。對現在的IC設計工程師而言,這種拿著紙筆和尺規做數位IC設計的歷史,說是新石器時代,恐怕也不為過。
IC的第一版,邏輯功能全部正確,諸如信噪比(SNR)之類的音訊的相關performace,也都符合了要求。不過,在長時間使用時,發現耗電的問題。陳宣文兄找了郭郁斌和我一起再次檢查所有設計,發現其中用到了一個MUX cell設計不當(為了搶面積而沒有使用標準的CMOS結構,因此會漏電)。為此我們重新檢查整個數位電路,把所有不是CMOS結構的cell全數修改掉。改版之前發生了921大地震。地震後的清晨,在公司停電、辦公室的書架震得東倒西歪、天花板也掉落了好幾塊的狀況之下,我仍然在早上七點進入辦公室,無視其他人的動態,在自己座位上,全心趕工,修改著方眼紙上的最後一批CMOS設計。UMC的工廠恢復正常之後立即進行了改版,之後順利進入量產。
這顆IC的數位電路的面積,幾乎已到達0.5μm製程的極致。在所有的AC97 Audio Codec IC當中,就算不是最小,也排在前三名之中。當年的最佳設計應該是AKM,但我相信那不會是某個新人的處女作。日後曾經有EDA公司前來推銷數位信號處理的電腦輔助設計軟體。做為軟體評估,我們試著拿它來做AC97的數位信號處理電路設計,得到的電路比我的設計大得多。為了在市場上長期佔據有利的位置,工程主管與產品企畫同仁很快地做出了決定,把次一版的IC製程推進到0.35μm,以便藉由製程,進一步縮小晶片的面積。同時為了讓上市時間縮短以及考慮這個設計日後的可轉移性,新版IC改採standard cell設計。之後由於Dolby的5.1聲道進入PC市場,因此需要有六聲道乃至於八聲道的audio codec,包括ADC/DAC的SNR等等的音訊品質要求也漸漸提高。即使如此,這些多聲道的新產品,數位信號處理的架構,基本上仍舊跟第一代產品類似,沒有重大的差別。
ALC101對我而言是個特別的IC,畢竟是自己親手刻出來的作品,有著難忘的回憶和特別的感情。彷彿是母親看自己的小孩,覺得永遠是個寶貝。前幾天意外發現它在網路上竟然可以買得到,真是讓人驚訝。當然,ALC101絕對不是瑞昱賣得最久的晶片。瑞昱賣得最久的晶片,應該是我當年的直屬主管吳昌璉先生設計的10M以太網路控制晶片。那又是另一個傳奇的故事。
既然買得到,於是,就在網路上順手買了幾顆。今天收到了,拍個照片,當做自己踏入社會二十週年的紀念。
【後記】感謝老同事Jeff Wu留言指正。內文當中的ALC101,正確型號應當是ALC201。ALC101是日後另行設計的低價版,使用SAR ADC取代Sigma-Delta ADC,在SNR等音訊指標相對較低。特此更正。
7 則留言:
前長官(舉手)可以發問嗎?
當年是基於什麼考量選擇在方眼紙刻cell library?
會這麼問,純粹是好奇學術機構教學用的Magic歷史悠久到1998當時也已問世十數年,當時在紙上是否是仍遠比在機上設計來的有效率,而做出的選擇?
下次找你跟Isometry一起喝咖啡好了。用講的比較快啦。
這裡傾注了我們的青春,也有許多記憶。
ALC201的SNR比ALC101好很多,記得就是古兄首做的Digital Filter,不知記憶是否有誤...
喔喔,好喔,我當邊緣人好久了 XD
Hello Jeff, 啊,所以後來是SAR ADC用這個型號嗎,看來我記憶力有點差XDD
哈哈,應該阿鼎是最清楚的,不過當年好像是ALC201才能過PC99,ALC101不行,兩個售價差好幾毛呢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