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週末,又濕又冷的寒冬,到電影院看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新作、宮崎吾朗執導《來自紅花坂》。底下寫的是觀影日誌,不是影評。
對於這部電影,已經有很多寫得不錯的影評了。嗜血的影評人對這部動畫電影的評論真是直接。這是他們的專業。如果對每一部電影都只有一味的贊美,那也做不成影評人。這是沒辦法的事。而且,電影或其他文學與藝術作品一旦完成之後,就離開了導演或作者的子宫,誕生在這世上,好似一個獨立的個體。此後每個觀眾或讀者,對這個作品都會有自己的詮釋。當然,其中也可能有偏見。但這是沒辦法的事。
《來自紅花坂》是宮崎吾朗執導的第二部片。是宮崎吾朗做為『導演媽媽』的第二個『小孩』。要面對小孩被外界批評,總是殘酷的。影評說的也不是全無道理。他們說:觀眾期待吉卜力工作室的是魔法,而不是如同電視劇八點檔一般的情節。影評又說:宮崎吾朗在父親宮崎駿的陰影之下。的確也是。看著電影裏面的父子/父女關係,總是會聯想到宮崎父子的關係,電影的淡淡哀愁不免因此變得稍濃了些。但我覺得,《來自紅花坂》是成功的電影,是導演生下的好小孩,至少他吸引了我和眾人進了電影院。我想看一部好電影,而不是期待一部宮崎駿的兒子的電影。電影情節當中不需要出現奇幻或魔法,但是要取得我心共鳴。這些,我想宮崎吾朗做到了。因此,對我而言,是滿足的觀影經驗。
有時心裏想:不是所有觀眾都認識森山良子或坂本九,也不是所有人都對老橫濱或舊新橋有感情。如果電影都能讓這樣的我產生共鳴,那麼,熟知森山良子和坂本九、以及記憶中忘不了老橫濱和舊新橋的觀眾們,共鳴會有多麼的大呢?我不是動畫導演,沒辦法把我的記憶畫出來,與眾人分享。不過,即使無法取得別人的共鳴,存在我心底的那些記憶,就像電影情節當中的『拉丁區』一樣,可不能說拆就拆。綠油油的老竹北、學運時代的台大、工作時的每一個心血結晶,都是如此。
你或許也有興趣閱讀:為什麼日本人在道別時說さようなら(Sayōnara)
2 則留言:
雖然我沒看這部電影,但想把朋有的分享也分享給你,不過或許你已經知道了
【假期精選】由NHK拍攝幕後製作特輯,紀錄了活在巨人父親宮崎駿影子下,兒子宮崎吾朗如何戰戰兢兢完成《紅花坂上的海》,比電影更好看,不容錯過!
NHK 『父與子的300日戰爭 宮崎駿X宮崎吾朗』
還有松山菸廠即將進入展覽尾聲(2/12)的《來自紅花坂》原畫展。
(April)
Hi, April,
Thanks for sharing the info.
父與子的300日戰爭,還沒看過,今晚可以花時間看。真是感謝生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:)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