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 [MathJax]/jax/output/HTML-CSS/config.js

2015/02/26

《人類大歷史:從野獸到扮演上帝》

至今閱讀過,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歷史書:《人類大歷史:從野獸到扮演上帝》

昨天餐敘,聊到了閱讀。我那些有為的同學和朋友們,現在都在認真閱讀『大數據』、『物聯網』、『馬雲傳』之類的。只有我,閱讀的是歷史類的書籍,而且是從尼安德塔人的時代講起的歷史。聽起來就覺得自己不是適合做生意的類型,不是嗎?

不過,千萬別小看這本書。作者實在是太厲害了!能夠從考古、基因與演化論、文明與文化,談到農業革命、文字與數字的發明、經濟活動、帝國主義的形成、宗教的影響力,以及接著發生的工業革命與科學發展,最後並謹慎地預估人類的未來。如此巨觀審視人類史,而且對於當中每個議題都做了深度研究。這樣的歷史學家實在是前所未聞。

因此,其中的哲思,也特別有意義。

閱讀之後,衝擊最大的,首先是漢摩拉比法典與美國獨立宣言的對比。作者的精闢論述,讓讀者清楚地了解:美國獨立宣言並沒有比漢摩拉比法典更為合理。事實上,1776年的獨立宣言當中,『自由』一詞只代表國家不能隨意沒收或處分公民的私有財產,而不是說權利遭侵害的人能夠取回並行使權力,而『平等』並不是說白種男人和女人、印地安人以及黑奴有同等地位。漢摩拉比法典制定了不同『人等』的階級秩序,而美國獨立宣言奉行的則是財富的階級秩序。我們熟悉的觀念,不論是『人人生而自由平等』、『人人皆為獨立的個體』,或是金錢、資本與信用,都是人類憑藉著無遠弗屆的想像力產生的觀念。這些觀念,建構出系統和秩序。如果社會全體都相信同樣的觀念,秩序就能維持,並不能因此認為哪個觀念比另一個更為真實,或是哪個文化比另一種更為合理。

此外,作者指出值得深思的事:『物種演化上的成功,不代表個體的幸福』。牛羊豬等家畜,因為人類,搭上了演化的順風車。如今全球擁有超過十億隻牛和兩百五十億隻雞,相較其他瀕臨絕種的物種而言,牠們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總數,並且在生態系的DNA大池塘當中佔得更高的比例。然而物種全體的成功,不代表個體更為幸福。例如野生牛的自然壽命是二十至二十五年,雖然在野生環境當中,有不少野牛活不到這個歲數,但至少有相當的機會可以存活很久。相較之下,肉牛不過幾個月就到達最佳屠宰年齡,乳牛則會被強迫一再受孕,小牛一出生就被人類從母牛身邊帶走,以防牠喝掉太多牛乳。從個體的觀點,很難說牠們因為演化成功而更幸福。從採集和狩獵進入農業社會的人類也是如此。人類的總量,因為農業革命而增加了數倍(從全球五百到八百萬,增加到兩億多人)。然而務農者得花更長的工時辛勤耕作。同時他們得冒更多的風險:包括氣候的不確定性,土地或收成被搶,經年累月的勞力投資瞬時化為烏有。相較於採集和狩獵,這樣的損失太大,因此,這些務農的人們,不得不發展出一些組織與制度,以便降低風險的發生率,保障自己未來的安全。結局是這些組織與制度漸漸演變為階級社會,養活了統治階層的菁英分子。農民的食糧被大量徵收,往往只能勉強過活。比起採集或狩獵,大多數的農民變得不幸福,只是個體在演化的洪流當中沒有選擇。他們無法由複雜的農業社會走回頭路。作者甚至用半開玩笑的口吻說:演化就像評估某一家公司經營得成功與否。我們看的是公司的總體市值、年營業額和總收益,而不是看員工個體幸福與否。人類從採集和狩獵進入農業社會,就好像『年輕的大學畢業生投身大企業,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,發誓要努力賺錢,好在四十歲就退休,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』。然而,『等他們到了四十歲,卻發現自己背負巨額貸款,要付子女的學費,要住高級住宅區的豪宅,每家得有兩部車⋯⋯。他們該怎麼做?他們會放下一切,回去野外採果子挖樹根嗎?當然不可能,而是加倍努力,繼續把自己累得半死。』

用這樣的高度,撰寫的歷史書籍,讀起來欲罷不能,彷彿走了一趟驚奇之旅。於是,當老友們談著谷歌、雲端、大數據與物聯網時,我不禁想著:是否這正是『農業革命』的重演?個體會因此更為幸福嗎?


繼續閱讀:
你為什麼需要閱讀這本書——我讀《尼安德塔人:尋找失落的基因組》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作者今年會來台灣~http://bookzone.cwgv.com.tw/event/bcs164/index.html

PANTU 提到...

是啊。然而票價不斐。
此時的我,只好拜讀《窮人的經濟學》。

399887

Lab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