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,跟丘成桐的《丘成桐談空間的內在形狀》、或者是帕波的《尼安德塔人:尋找失落的基因組》,都是自傳式的科普書籍。丘成桐的書,講的是微分幾何與弦論。即使數學大師已經把研究主題口語化、圖像化,內容的困難度仍舊很高。除非讀者對幾何學與天文物理充滿興趣,否則無法順利閱讀完畢。帕波的書就親民多了。古生物學的研究,過程具有偵探小說的推理性質,內容高潮迭起,可讀性絕對比弦論高出一大截。當然,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對遠古人種或是DNA定序之類的話題感興趣。比較起來,行為經濟學大師的研究生涯自述,算是這幾本書當中,最貼近一般讀者大眾的。畢竟在日常生活當中,每個人每天都得做大大小小的各種經濟決策。塞勒從本書一開始,就用風趣的口吻,說明人們的經濟行為有多麼不理性。書中充滿各種關於經濟行為的提問,讀者彷彿隨時都能參與這些有趣的實驗,以便測試自己距離完全理性的『經濟人』究竟有多遠。看一個說故事高手講述他的專業,閱讀過程真是樂趣無窮。
總之,非常值得閱讀的一本書。
不過,要說是『行為經濟學之父教讀者更聰明的思考與理財』,就太超過了。作者說的是:人類的各種行為,例如駕車要不要超速、或是晚飯前要不要吃些腰果零嘴,往往是基於直覺做決定,而不是經過冗長的理性分析。直覺做出的決策,相對於理性分析所做的決策,兩者之間存在偏差。古典理論認為這種偏差在統計模型當中,只不過是誤差項,會在統計模式中,經由大數的平均而消失,是可以忽視的。因此可以假定人們總是能夠做出理性決策,並以此發展出各種經濟模型。然而心理學者指出,直覺與理性,兩者之間的偏差,往往不是平均為零,而是存在固定的偏差方向。心理學者把這種偏差歸為『可預測的錯誤』。簡單地說,行為經濟學就是正視人類的經濟行為當中,這些偏離完全理性、但是可預測的部分,用以建構更貼近真實的經濟模型。
作者『教』讀者更聰明的理財?很抱歉,本書第六章《舌戰群英》,當年的古典經濟學者與作者之間的論戰,其中就討論過,前述的決策偏誤,究竟能不能歸類於學習不足?答案是不能。
我們可以只因為一幅畫作很美而駐足欣賞,可以只因為一首曲子的旋律觸動人心而專注聆聽。好像不需要說:畢卡索教你生活美學、莫札特引領你踏入上流社會。那麼,為什麼一本好書,一定要使用『大師教你聰明理財』這一類副標題呢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